|
五子戲彌勒(明) |
|
仙女乘桃槎擺件(清)(記者 周建平 攝) |
本報記者陳青
通訊員 項聰穎
“此次竹刻館的提升,增加了恒溫恒濕設備裝置,為展品提供了更好的展示環(huán)境,讓更多的館藏精品可以與觀眾見面;另一方面,展覽的版面重新設計、展品重新布置,器物的文字說明更詳細,為觀眾提供了更為多樣的參觀體驗。”寧波博物館副館長李軍昨日介紹,該館“竹刻藝術———秦秉年先生捐贈竹刻珍品展”將于除夕(2月7日)以新的面貌,迎接廣大觀眾的到來。
目前,寧波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正在緊張布展。
大部分來自秦康祥先生舊藏
臂擱、書簡、筆筒、扇骨,浮雕、淺刻、留青、圓雕,181件竹刻精品陳列在寧波博物館竹刻館,它們大部分來自著名竹刻鑒藏家、篆刻家秦康祥先生的舊藏,2001年由其哲嗣秦秉年先生捐贈給國家。我國著名文物鑒定專家王世襄、朱家溍先生曾對這些捐贈的藏品給予高度評價,認為“這是目前最重要的竹刻收藏,從質量和數(shù)量來看,在全國范圍內都名列前茅”。
傳世竹刻藝術品數(shù)量較少,因而它的收藏價值頗高。“大陸明清時代的竹刻代表作收藏主要在上海博物館、故宮博物院和寧波博物館。寧波博物館有多件國家一級文物,有些是孤品,非常珍貴。這一切要歸功于兩位秦先生,收藏、珍愛、捐贈———兩代人的傳承,畫出的是甬城文化精神的脈絡。”李軍說。
李軍在研究中發(fā)現(xiàn),秦康祥對竹刻藝術是“癡”。“他本人就是一個精通書畫金石的文人,而他一生都在積極搜羅名家印和竹刻品等。秦秉年曾說起父親的這種收藏,不為利益、不為私欲,只為有一天能夠將藏品帶回家鄉(xiāng)寧波。最終,父親的念想由兒子實現(xiàn),家藏成為國藏。”
名家作品絕在細微
竹刻堪稱“立體的書畫”,它是中華優(yōu)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。明清兩代是中國竹刻藝術發(fā)展的關鍵時期。據(jù)李軍介紹,寧波博物館竹刻館匯集了大量竹刻名家如明代嘉定派創(chuàng)始人朱松鄰、清乾隆年間嘉定竹刻領軍人物周顥、康熙朝宮廷御匠等人的代表作,以及許多有絕對紀年款識的竹刻作品。
《明朱松鄰圓雕五子戲彌勒》是值得反復觀賞的精品之一。“朱松鄰是竹刻的開山始祖,作品很少,寧波博物館這件是他的圓雕,大陸僅此一件。”李軍介紹,彌勒的造型非常生動,帶著老頑童的活潑,周身圍著五個童子,對著彌勒“搗蛋”,拽耳朵、撓癢癢,扯布袋———這個場景讓人想到全家團聚時,爺孫嬉戲的溫馨畫面,也正是因為藝術家出神入化的技術,讓人感覺到彌勒張大嘴巴,爽朗的笑聲似乎就縈繞在耳邊。
展館里還有很多扇骨和臂擱,是文人雅趣之物,表現(xiàn)了中國文化與竹子的“不解深緣”,也蘊涵了極富魅力的人文鑒賞的藝術價值。《清張風右軍揮毫圖臂擱》是一件雕刻刀寫就的書畫作品,書法瀟灑遒勁,筆勢雄健,氣脈飛動,臂擱下方有一人物,以白描線條勾勒,蒼勁中又見溫潤。而雕刻它的藝術家正是明末清初鼎鼎有名的畫家張風,這件臂擱是他晚年藝術特點的凝結,更是他藝術追求的精品。
于蒨的留青作品《秋塘浮游圖臂擱》、吳之璠浮雕《靜聽松風圖臂擱》、李流芳刻行草《蝶戀花詞臂擱》等多是世所罕見的精品,值得參觀者駐足。
|